一、水质监测项目
监测项目依据水体功能和污染源的类型不同而异,水质监测的项目包括物理、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,其数量繁多,但受人力、物力、经费等各种条件的限制,不可能也不必一一监测,而根据实际情况,选择环境标准控制的危害大、影响范围广,并已建立可靠分析测定方法的项目,根据该原则,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优先监测污染物。我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了68种水环境优先监测污染物黑名单。
我国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》中对地表水和废水规定的监测项目:
1.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、生化需氧量、悬浮物、氨氮、总氮、阴离子洗涤剂、大肠菌群等;
2.医院废水监测项目包括PH、色度、浊度、悬浮物 、余氯、化学需氧量、生化需氧量、致病菌、大肠菌群等;
二、水质监测分析方法
选择分析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: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;方法成熟、准确;操作简便,易于普及;抗干扰能力好。
1.国家标准分析方法
我国已编制多项包括采样在内的标准分析方法,这是一些比较经典、准确度较高的方法,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,也是用于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。
2.统一分析方法
有些项目的监测方法尚不够成熟,但这些项目又急需测定,因此经过研究作为统一方法予以推广,在使用中积累经验,不断完善,为制定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创造条件。
3.等效方法
与以上两类方法的灵敏度、准确度具有可比性的分析方法称为等效方法。这类方法可能采用新的技术,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先用起来,以推动监测技术的进步。但是,新方法必需经过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,证明其与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是等效的才能使用。
按照监测方法所依据的原理,水质监测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法、电化学法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、离子色谱法、气相色谱法、等离子体发射光谱(ICP-AES)法等,其中,化学法(包括重量法、容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)目前在国内外水质常规监测中还普遍被采用,占各项目测定方法总数的50%以上。